海南橡胶林里,有位“大心脏”的割胶人
有人说,当他站在一片橡胶林里专注工作时,林间就像多了一棵苍老的树。
破解世界近半个世纪的割胶难题、被胶农称作“‘大心脏’的割胶人”的曹建华,掂了掂手中的割胶刀说:“我只是在完成自己的使命。”
冲出农村,走向农村
1993年,曹建华高中毕业,偶然看到海南正在建设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新闻,顿时有了当“闯海人”的念头,第一志愿填报华南热带作物学院观赏园艺专业并被录取。
出生在四川眉山农村的曹建华,从成都乘绿皮火车转贵阳,3天时间才到湛江。上大学前最远只到过县城的曹建华早已忘记颠簸之苦,在父亲的陪同下,又兴奋地登上了渡轮。
“这是人生中第一次漂洋过海,船大,风大,浪也好大,晕船、呕吐,脚像踩在棉花上,什么都吃不下……”8个小时后,船抵达海口秀英港。
接站的校车挤得满满当当。站了4小时的曹建华感觉到,从海口到儋州,沿途越走越荒凉,看不到“大特区”的身影,直到天黑才抵达校门口。当时的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在儋州市区以西10公里,用当地村民的话讲,是荒地上建起来的大学。
两个月的学习经历,“失掉了象牙塔”的曹建华,苦闷、彷徨:未来到底是干一份光鲜的城市职业,还是去改变曾做梦都想逃离的农村?
当听到父亲为了省钱,回程的三天两夜只吃了两顿盒饭;当课间跑去林地,看到周边农民还“面朝黄土背朝天”,“蚊叮虫咬、汗透衣衫”时,曹建华忽然觉得,“从一个农村到另一个农村”这一阴错阳差的选择,正好给了自己一次拥抱农村、服务农村的机会。
“这将是我要扎根一辈子的热土。”他默默立誓。
“冷板凳”上的热血儿
长期以来,天然橡胶既是同石油一样,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海南、云南等热带边疆地区农民的“致富树”,但在那个年代,我国橡胶树种植难以保证品质和产量,自给率才1/3。那时组培技术还不成熟,意味着优质橡胶树种砧木材料不能定向化大量繁育。
老一辈橡胶专家林位夫提出,如果不能搞“多利羊”式的组培,那寻找一些高产、速生、抗性强的砧木材料,通过与优良品种配对嫁接来提升产量,理论上也是可行的。但人工筛选砧木,工作量巨大,犹如沙海中淘金,许多科研人员听后退避三舍。
2004年,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曹建华申请调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主动请缨接下了筛选橡胶砧木的活儿。但要在面积达几十亩的繁育基地里,从100多万株种苗中筛出优质砧木,绝非易事。
基地离研究所20多公里,遍地橡胶苗在烈日下散发着苦涩的味道。曹建华和几个助手准备了三四种油漆,腰间别上一壶水,戴上草帽钻进林地。
“筛选出长得快、产量高的苗,得一株一株仔细看,再标上不同的颜色。”曹建华说。夏天,林地里温度超过50摄氏度,才蹲下几分钟,衣裤就像泡了水一样,风干后结出一层层盐垢。苗株密集,没过几天,曹建华的脸、脖颈上都被划出血痕,身上也被蚊虫叮咬得疼痒难忍。
一个多月后,晒成“黑面公”的曹建华交出了10000余株优质速生砧木的鉴别报告。
破解世界割胶难题
曹建华的橡胶砧木科研工作一直没有停歇,而橡胶收割的问题,始终悬在他的心头。
近年来,由于割胶工具落后,胶工劳动强度大、收益低,导致技术胶工短缺,我国橡胶弃管、弃割面积超过70万亩,每年损失数亿元。
能不能研发一种割胶机器,提高割胶效率、减轻胶工劳动强度?曹建华的想法被同行质疑。理由是,割胶是一门需毫米级精准控制的技术,加上树干千差万别,机械装备难做到,全世界近半个世纪都没有被攻克。
2015年,已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处副处长的曹建华,请缨从领导岗位回归科研一线,组建团队,从零开始攻关割胶机械。
要做机器,得先学割胶。第一次跟着胶农下地,曹建华就见识了割胶的难:凌晨两点打着手电、穿好雨鞋进入荒郊野岭,完全无法顾及闷热、蚊虫、毒蛇,选中一棵橡胶树后,刀不能歪、手不能抖、眼不能眨。直到早上6点,胶农收工回家,汗如雨下的他还杵在林子里构思设计割胶机器。
第一个样机十分简陋。没有任何经费的曹建华,拆了女儿卷笔刀,模拟削铅笔的原理,研制了“旋转型电动割胶刀”,结果一割,刀就散了架。
一年过去了,电动割胶刀研发到第10款,但都以失败告终。直到第16款时,机器的效果开始显现,可一上树,刀头飞了出去,还把曹建华的手指切出三个血口。
索性推倒重来!一次和与胶工聊天过程中,曹建华突生灵感,决定仿学人工胶刀行刀方式,把胶刀的旋转运动变成往复运动,加上之前积累的技术基础,一个半月后研制出了新的样机。
2017年7月,第一代电动割胶刀问世。整机只有一个苹果重;“傻瓜式”操控;精准之外,节省60%的力气;最快的胶工每天能割400棵树。一次演练中,曹建华用研制的机器完胜所有割胶高手。
2019年,第二代电动割胶刀又提高了60%的速度。目前,这款电动割胶刀已在中国、越南、泰国、柬埔寨等13个国家推广应用11000余台,累计应用面积300多万亩。
与死神擦肩而过
从2006年起,调到橡胶研究所不久的曹建华,主动要求远赴东南亚、南美洲、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引进了60多个优良油棕品种进行筛选鉴定,为建立我国油棕种质资源圃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份看似“课外作业”的工作,却给曹建华带来一场“意外”。
2009年,曹建华在野外种苗施肥时,右手不慎被刮了个两厘米的口子。没想到当天回家就开始发烧,持续近两个月都找不到原因。最后辗转到广州的大医院,才发现是大肠弯曲菌感染,可能危及心脏。
“‘中奖’的概率只有十万分之一。”2010年4月,医生看着他的心脏彩超报告说,“一个赘生物长在了心脏主动脉瓣膜上,得赶紧手术,否则危及生命。”
2010年5月,曹建华躺在了手术台上。当得知手术过程中心脏需停止跳动4小时,他叮嘱妻子:“万一我没醒来,你照顾好孩子和老人。”
术后几个月,他拒绝了人社部门“提前退休”的建议。几年后,终生需要服用抗凝药的曹建华,还揽下了攻关机械采胶的艰巨任务:“我的心脏比别人大!”
当问及为什么这么拼命时,49岁、属牛的曹建华说:“一代代热带农业科技人员,都在为国家的橡胶事业辛苦付出,我只是其中一分子,这一生就奉献给‘这棵树’了。”
在曹建华的设想和规划中,下一代割胶机器人将彻底告别人工,由轨道牵引,像一个蜘蛛侠在橡胶树林间游走。他经常梦见自己变成割胶机器人,在一片葱葱郁郁的橡胶林里,割下洁白的胶乳,胶农们咧开嘴笑……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老人与山 |
相关文章:
- [ 振兴人物 ]亮点多、活力足 “数”读多维增长数据透视经济蓬勃活力
- [ 振兴人物 ]有关部门严厉打击网上体育“饭圈”问题
- [ 振兴人物 ]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反倾销调查延长至2025年7月5日
- [ 振兴人物 ]票根“纽带”串联多元消费领域 消费从“单一购买”向“链式体验”转型
- [ 振兴人物 ]国家发改委:将制定公共信用信息授权运营管理办法 发展壮大信用经济
- [ 振兴人物 ]金融监管总局:将保持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 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支持力度
- [ 振兴人物 ]央行:我国已建成全球数据规模领先的公共征信系统
- [ 振兴人物 ]国家药监局:拟出台新政 助力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
- [ 振兴人物 ]明确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市场监管总局作出新修改
- [ 振兴人物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集中用餐单位落实 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
相关推荐:
- [ 振兴人物 ]欢度国庆节 喜迎二十大
- [ 振兴人物 ]众智三晋 聚势前行 山西省室内装饰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二次会议 暨家居行业双优品牌榜单活动圆满召开
- [ 振兴人物 ]如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强调“五个牢牢把握”
- [ 振兴人物 ]晋源区政协举行委员工作室揭牌仪式
- [ 振兴人物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全面加强军事治理 以高水平治理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
- [ 振兴人物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山西落地生根 齐心协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崭新业绩
- [ 振兴人物 ]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 振兴人物 ]省委召开第111次疫情防控专题会
- [ 振兴人物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丨开创维护国家安全的崭新局面——新时代中国维护国家安全述评
- [ 振兴人物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