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环保 正文

荒野上的青稞(泥土芬芳)

来源:本站 编辑:admin 时间:2020-07-20 06:15:35
导读:站在看不到尽头的田野上眺望,黄昏中的蓄集乡辽阔优美。夕阳的光辉没入远方清晰的雪山,透出的灿烂让人沉醉。 这里原本是一片连牛羊都嫌弃的荒野,偶有凋残的野花,枯槁的芨芨草,现在被一家农业公司租用,培育种植青稞优良品种。工程师张卫正在这里忙碌。张

站在看不到尽头的田野上眺望,黄昏中的蓄集乡辽阔优美。夕阳的光辉没入远方清晰的雪山,透出的灿烂让人沉醉。

这里原本是一片连牛羊都嫌弃的荒野,偶有凋残的野花,枯槁的芨芨草,现在被一家农业公司租用,培育种植青稞优良品种。工程师张卫正在这里忙碌。张卫和他的同事们原本想用这片荒野扩大青稞种植规模、拓展产业。但是,由于没有完全掌握这块盐碱地的脾性,缺乏种植经验,去年竟颗粒无收。张卫有些不安,觉得自己是有责任的,于是主动请命,来到田间地头。他不相信,这么一大块地会种不出青稞。不相信的还有王啟邦,海西州有名的种地能手,公司特意把他请来做技术顾问。三十年前他带着刚过门的媳妇,开着一辆手扶拖拉机,从湟中县拦隆口开到了乌兰县赛什克农场,种下了第一亩油菜地,后来发展到八千亩。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他种活过油菜、青稞、藜麦、大豆。他也不相信,这么大一块地会种不出青稞,他更想尝试一下挑战两万亩盐碱地的滋味。

青稞曾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农牧民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粮,也是少数能在海拔四千五百米以上的高寒地带生长成熟的谷类作物。在牧人心目中,青稞是他们生活的伴侣,象征着大地的忠诚与纯净。平常的日子里,它是招待客人的点心;艰难的岁月里,它是赖以果腹的“救命粮”。

4月里,蔚蓝的天空玻璃般澄净,开阔的原野异常安宁,让人产生在看一幅油画的错觉。青稞喜凉、耐阴、抗盐碱,但生长初期也需大量浇水。特别对于这身处柴达木盆地、没有经过冬灌、缺乏营养的两万亩盐碱地,春灌显得尤为重要,不但要浇深、浇透,还要把握控制好水量。可等到浇水时才发现,这地看似平坦,实则北高南低、凹凸不平。无论怎样设法,也不能使来自八音河的水,顺顺当当地流进地里。更严重的是,天气一热,冰雪融化,雪水漫灌,低洼处被淹,高处的地却焦渴难耐。这是张卫和王啟邦之前预料不足的。

农民兄弟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呢,这时候可不能泄气。他们天一亮就起床,和大家一起打塄坎、拦水、引水、浇水、施肥。吃在地里,住在地里,夜里想起什么,一骨碌坐起来就商量办法。天色微沉,四面透风的帐篷薄如蝉翼。从清明过后到现在,张卫和王啟邦就没离开过这里一步,没去过距离蓄集乡四十公里的德令哈,更没有回过西宁的家。

5月里,细雨悄然而至,偏僻的山沟里,紧挨草原的地方,满是随地势起伏的青稞幼苗,绿得发亮。印象中,种青稞的面积一般不大,出苗后的模样和大麦差不多。长大后,青稞叶的颜色较重、较深。仔细看时,边沿有纤细的小刺。青稞和大麦做成的食品一黑一白,反差很大,且远不及白面润滑可口。可是,随着生活水平、科学技术的提高,人们已解决了它略显粗糙的口感,又开始渐渐钟情于青稞黑色的魅力。

脸色被晒得黑红,风吹皱了皮肤,张卫和王啟邦站在田埂上,眯着眼凝视田野,似乎已经完全忘却了昨日风雨中的劳累。经过三个月苦战,两万亩盐碱地与覆雪的山峦紧紧相接,迷人的青稞苗茁壮成长,那粗犷的、质朴的原野,因为毛茸茸的嫩绿变得柔软多情,成了一片希望的田野。

7月,微风和煦,阳光明媚,长势良好的青稞即将抽穗,张卫和王啟邦守在地头,更舍不得离开了。看样子改造两万亩盐碱地、使荒漠变良田的梦想,很快就可以实现了,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这一刻,天空和大地多么干净,这一刻,暮色苍茫,八音河水轻轻地流淌,所有的花朵好像都在为辛劳的人们而开放。霞光依旧,群山依旧,一直铺展到很远很远的天边。

青稞,这朴素而实在的精灵,从土壤里探出头的那一刻,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生长会这般艰辛,自己的未来会这般烂漫。它深沉浓郁的色彩,它芬芳新鲜的气息,它被积压过后酝酿的佳酿,在现代技术的深加工中产生的美妙,不仅早已超出了前人的想象,而且还在继续被开发、释放、升华。

眼前这两万亩盐碱地里新生的青稞苗子,这与荒野的贫瘠、干旱、黄草风勇敢地搏斗过的青绿作物,正荡漾在浩瀚的田野上,让人深深感受到这辛勤劳动背后的细腻情感,那是人对土地的坚守、责任与诺言。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20日 20 版)

责任编辑:admin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环保

Copyright © 2011-2022 廉讯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案11043257号 北京市电信经营许可证号:京ICP证120236号 法律顾问:山西晋凯律师事务所 曹书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