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佛教中国化三部曲 中国文化丰富佛教世界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
当我们在谈论佛教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虽然创立于古代印度,却兴盛于中国。千百年来,佛教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互冲突和交融中,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为什么在中国能够取得如此大的影响?佛教的中国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中国佛教对世界又意味着什么?本网记者就这些问题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进行了专访。
佛教研究三大方面:历史、经典、现状
宗教学的研究就是对世界宗教进行系统深入、科学的探讨。196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建立,就提出了科学系统地研究宗教问题。
卓新平介绍,世界三大宗教的根源都在亚洲,但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世界性的影响。佛教主要是在东南亚开始发展,形成了东方文化的特色;伊斯兰教在中亚、中东地区发展,形成了阿拉伯文化特色;而基督教从地中海扩散到世界其他领域,尤其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卓新平表示,一般来说,研究宗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历史、经典、现状。
从历史角度来说,三大宗教中,佛教的历史最为悠久,也是开创性的。佛教首先在发源地与印度文化进行对话,又借印度文化开始与西方文明尤其是古希腊文化对话,这是佛教的独特之处。
从经典角度来说,佛教经典浩如烟海,如众多学者穷其一生研究的不同文字、不同版本的《大藏经》,希望可以对佛教的体系和逻辑了解透彻。此外,佛教经典翻译在世界翻译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从现状角度来说,现今的佛教非常活跃,而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佛教最活跃的国度,中国佛教引领着世界佛教发展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在中国文化的现代担当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科学、系统地研究佛教就显得十分重要。
佛教中国化三部曲:政治、社会、文化
在卓新平看来,佛教之所以在中国能够取得较大影响,跟它积极适应中国社会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强调原汁原味的印度佛法,并认为佛法高于一切的,对中国的政治威权表示不屑一顾。因此,一开始佛教进入中国并不顺利。
“在与中华文化磨合的过程中,佛教开始了自我调整。”卓新平说。
一方面,佛教在本土印度不断衰落,在历史上甚至有一段时间消逝了,外部支撑逐渐减少,客观上需要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处境;
另一方面,在主观上,佛教想影响中国社会,首先得跟中国的社会政治相融合,客观上分为了政治上、社会上和文化上的中国化进程。
在政治上,佛教高僧有一句名言: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与中国政治积极、双向的互动促进了佛教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客观来说,佛教在政治上的中国化完成的较早,相对也完成的较好。因此,佛教与中国的社会渐渐融洽起来。
中国社会在制度、生活、行为方式上有一些特色,适应了中国社会的这些特色便是佛教在社会上的中国化发展。如今的人间佛教、人生佛教等就体现了中国特色,这在印度佛教里是没有的。
卓新平认为,佛教在文化方面的中国化最难,但也最有魅力。佛教在文化上的中国化体现在中国形成的各个宗派,这些宗派的形象在印度是没有的,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禅宗。
在完成了政治、社会和文化上的中国化后,佛教在博大精深的中国社会文化体系中华丽转身,完成了在中国“落户”的过程。如今,几乎没有中国人把佛教看作外来宗教,提到弘扬中华文化传统,自然而然会想到佛教文化。
中国文化丰富了佛教的世界观
卓新平表示,佛教是讲究哲理的宗教,因此,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中,佛教占了很大的比重。同时,佛教发展既包含东方智慧,也有中国文化特色,这也是佛教的特色之一。佛教文化虽然源自尼泊尔、印度,但是它真正发扬光大、形成世界性的影响有中国文化的重要参与。世界文化离不开佛教文化,中国文化更离不开佛教文化。
卓新平表示,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定位独特,形成了自身文化特色,不同表现模式的感染力也非常深远,在如今的世界宗教对话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的儒家、道家进行了对话,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了佛教的世界观,使佛教的整体认识中又出现了中国的特色。因此,中国佛教研究博大精深,也能给今天世界在认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提供重要启迪。
中国的文化讲究什么呢?卓新平认为,中国文化讲究空间的整体观。太极图、阴阳共构等均是空间的布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在《易经》的时候,这种阴阳共构形成大千世界的思想就形成了。佛教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二元分输,也是一种整体观,尤其强调时间上的整体——结合人的主体性,把世界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从时间观上看永恒的轮回。卓新平认为,在世界几大宗教中,佛教是最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宗教,对人的认知最为深邃。
“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觉,就是悟,觉悟是什么?人的主体的觉悟,所以,释迦牟尼便就彰显了出来。”他说。
人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从对客体的认识展开,这个客体认识主要是对物的认识,在这方面,西方的基督教有优势之处,穷尽物的特点,找出物的规律。而在佛教里,则突出对心的研究,要有人去观察、琢磨物体的存在,靠人心,包括人的思想、智慧。因此,心在观察客体世界的过程中,就有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人的主体性也因此体现了出来。
卓新平说:“许多研究佛教的专家学者都说,佛教是一种心学,授人如何修心、养心,及通过修心、养心,达到面对大千世界时的静心,深邃又有丰富的主体意识。”
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对世界的感染力就越大
“佛教作为一种智慧和主体意识,对整个世界的发展都有很好的影响。往往越是中国的,对世界的感染力就越大,佛文化的魅力也因此显现。”卓新平说。
文化交流的边际在于不理解时会有冲突,如果带着对话、了解的态度,那么文化边际便会有深度的文明对话。卓新平呼吁,不能只看到文明冲突给人类带来的悲剧,也要看到人类有文明对话的希望。在这方面,佛教是个典范。
佛教虽然古老,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必须与时俱进,适应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今天的中国佛教之所以对世界佛教圈影响力变大,依靠的就是禅文化的对知识分子、普罗大众的魅力。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代表中国文化传统走出去,影响世界。
“从这方面来讲,佛教可以先行。”他说。
相关文章:
- [ 名人访谈 ]渔业船舶事故多发频发 三部门约谈辽宁省和大连市人民政府
- [ 名人访谈 ]国家发改委就《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公开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
- [ 名人访谈 ]截至11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2.3亿千瓦,同比增长14.4%
- [ 名人访谈 ]全国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数量突破100万辆
- [ 名人访谈 ]1年期、5年期LPR均维持不变
- [ 名人访谈 ]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开展查处涉研考违法有害信息专项工作
- [ 名人访谈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欧盟第15轮对俄制裁列单中国企业和个人事答记者问
- [ 名人访谈 ]秋粮旺季收购超1.6亿吨
- [ 名人访谈 ]财政部:强化制度执行 进一步推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提质增效
- [ 名人访谈 ]国家发改委:本次国内成品油价格不作调整
相关推荐:
- [ 名人访谈 ]欢度国庆节 喜迎二十大
- [ 名人访谈 ]众智三晋 聚势前行 山西省室内装饰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二次会议 暨家居行业双优品牌榜单活动圆满召开
- [ 名人访谈 ]如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强调“五个牢牢把握”
- [ 名人访谈 ]晋源区政协举行委员工作室揭牌仪式
- [ 名人访谈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全面加强军事治理 以高水平治理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
- [ 名人访谈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山西落地生根 齐心协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崭新业绩
- [ 名人访谈 ]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 名人访谈 ]省委召开第111次疫情防控专题会
- [ 名人访谈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丨开创维护国家安全的崭新局面——新时代中国维护国家安全述评
- [ 名人访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