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理论>>动态 正文

【决战决胜】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

来源:本站 编辑:admin 时间:2020-07-28 09:35:10
导读:作者:刘建武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教授,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导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

 作者:刘建武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教授,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导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作为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针对新时期扶贫工作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阐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系统全面的思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精诚团结、共同奋斗,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谱写了人类脱贫史上的奇迹。

  我国扶贫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所提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密不可分。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决战中所提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其内涵,是深刻认识和理解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的关键。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表现为,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与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因地制宜的求实精神与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众志成城的帮扶精神与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攻坚拔寨的冲刺精神,迎难而上的奉献精神与同舟共济的互助精神。

  时不我待、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与一诺千金、说到做到的诚信精神

  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从黄土高原到偏远边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中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走进困难群众的家中,与他们围坐话家常,寻访他们的困苦,感知他们的冷暖,化解他们的忧难。“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总书记始终牵挂的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七千多万贫困人口。”“不能到了时候我们说还实现不了,再干几年。也不能到了时候我们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可以说,啃下贫困人口脱贫这块“硬骨头”面临着时间短、任务重、难度大的严峻挑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如此艰巨复杂的任务,就必须树立“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心无旁骛、聚精会神抓好这项工作”,“想方设法、群策群力,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为了兑现承诺、取信于民,从中央到地方层层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了军令状。军中无戏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军令状不是随便立的,我们说到就要做到。”为了实现诺言,我国全面建立起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地区,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并提出责任追究建议,对未完成年度减贫任务的省区市的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与此同时,省对市地、市地对县、县对乡镇、乡镇对村实行督查问责,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生动局面。

  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求实精神与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做好精准的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如果连谁是贫困人口都不知道,扶贫行动从何处发力呢?” 早在2012年12月,刚刚担任总书记的习近平就来到河北省阜平县,专门考察扶贫开发工作,他强调:“要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做好基层工作,关键是要做到情况明。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他强调:“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总结各地实践和探索,好路子好机制的核心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正是靠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全面把握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做到了精准识贫、精准施策、精准治贫和精准脱贫。

  把利用外力与激发内力结合起来,主要依靠贫困地区群众自身的力量脱贫致富,是夺取脱贫攻坚战胜利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党和政府有责任帮助贫困群众致富,但不能大包大揽。不然,就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了,也不能持久。”贫困地区“只要立足有利条件和优势,用好国家扶贫开发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树立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持苦干实干,就一定能改变面貌。”“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正是依靠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使脱贫致富的内力与外力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不仅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快速脱贫,而且形成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

  各方参与、众志成城的帮扶精神与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钉钉子精神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是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成功经验,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人心齐,泰山移。’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通过各方面的广泛参与,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构建起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全社会众志成城、广泛参与脱贫攻坚的生动局面,谱写了先富帮后富、协同发展、携手共同奔小康的壮丽诗篇。

  古人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干事业好比钉钉子,钉钉子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打牢。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必须要有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扶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松懈和厌战情绪,强调指出:“脱贫攻坚经过两年多的大规模持续作战,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干部中出现了‘疲劳症’和厌战情绪,出现了放松一下、减减压力、歇歇脚的想法。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如同打仗,气可鼓而不可泄。必须一鼓作气、马不停蹄向前推进,否则就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打赢脱贫攻坚战绝非朝夕之功,不是轻轻松松冲一冲就能解决的。”在脱贫攻坚决战中,全党全社会以钉钉子的精神,坚持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项工作一项工作推进,咬定青山不放松、锲而不舍抓落实,使脱贫攻坚取得了经得起人民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伟大成就。

  攻坚拔寨、尽锐出战的冲刺精神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不断的扶贫开发,尽管我们已经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但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要限期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和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场“啃硬骨头”的攻坚大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为了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脱贫攻坚战考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既要运筹帷幄,也要冲锋陷阵。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攻坚克难,乘势前进。”“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各行业部门要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按照尽锐出战要求,切实履职尽责、合力攻坚,对责任不落实、政策不落实、工作不落实影响任务完成的要进行问责。”决战之际,必须有决胜的意志;攻坚之时,必须有制胜的拼劲。不管有多么艰难,都不可犹豫、不能退缩,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横下一条心,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迎难而上、流血牺牲的奉献精神与同舟共济、携手合作的互助精神

  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民生关切,到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铮铮誓言,扶贫干部们不忘初心,把对每一寸土地、每一名百姓的爱,化作迎难而上、登高行远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干部十分重要。”“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基层干部在宣讲扶贫政策、整合扶贫资源、分配扶贫资金、推动扶贫项目落实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目前在岗91.8万名。这些同志肩负重任,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用激情与赤诚履职尽责,用拼搏与奉献冲锋陷阵,让一个个派驻村旧貌换新颜,用自己的奋斗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有的甚至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生命诠释了扶贫干部的担当和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更多干部则是轻伤不下火线、“5+2”“白+黑”地长期奋战在扶贫一线,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谱写了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华彩乐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与世界各国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是中国对外关系不可动摇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一员,中国的发展机遇将同发展中国家共享。”为此,近年来中国先后采取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免除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到期未还债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项目支持、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等举措,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贡献。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凝聚共识、同舟共济、攻坚克难,致力于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十分重大的意义,科学回答了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所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动力,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鲜明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担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造福人民的宗旨和信念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的生动体现,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奋斗精神和必胜意志。

责任编辑:admin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Copyright © 2011-2022 廉讯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案11043257号 北京市电信经营许可证号:京ICP证120236号 法律顾问:山西晋凯律师事务所 曹书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