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护黄河》之二:多策并举保卫黄河
陈怡平,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陕西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副主委。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两位专家经过长期研究,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有着更为具体的认识。
高质量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带。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也是当前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我们理解高质量发展就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在高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下,充分发展黄河流域经济,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互进、增效共赢,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高度和谐。
黄河自西向东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9个省区,气候条件、地貌地质条件、资源禀赋迥然不同。如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全社会的重要任务。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结合科研工作,总结历史文献资料,剖析了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与问题。两位专家认为,未来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望闻问切”,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应建立黄河流域“多规合一”中长期高质量发展规划,组织专家对75万平方公里的黄河流域做综合考察,全面摸清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业、农业、文化旅游、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禀赋,在考察的基础上尽快制定黄河流域“多规合一”中长期高质量发展规划,系统布局工业、农业、生态、生活、旅游、文化等“一揽子”规划。“多规合一”规划出台后流域各省区按照总体规划抓落实,市县严格按照规划抓执行,为节水减排、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黄河源头水源涵养区着力“固本增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源头水源涵养,就没有几千年来在几千公里奔流不息的滚滚黄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九省区。三江源是黄河主要水源涵养区,被誉为中华水塔,黄河约60%的水来自兰州以上,因此,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水源涵养区属于青藏高原气候系统,有冷暖之分,无四季之别,属于典型高寒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持续退化。
受自然气候条件制约,三江源植被以高山草甸和草原为主,高原年积温偏低,牧草生长时间短且产量低。而过度放牧,毒杂草蔓延、高原啮齿类动物鼠害等原因,愈加导致草原退化,加剧土壤退化与水土流失,严重降低了水源涵养能力。
由于土壤侵蚀和气候原因,草地生态系退化格局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物种多样性保护依然任重道远,部分生物及其种群数量呈现锐减趋势,受威胁的物种占比为15%~2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0%~15%)。一些退化严重区域仍需“固本增元”。
国家从政策、资金方面已经给予支持。2014年1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印发《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规划期限为2013—2020年。该规划对进一步加强三江源地区湿地、河流湖泊、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三江源进一步“固本增元”提供了资金与政策保障。
黄河干支流着力“活血化瘀”
两位专家遗憾地表示,在李白笔下,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在王之涣笔下,“黄河入海流”,可是今日由于“淤血不通”,黄河“奔不到海”的情况曾经几度发生。而且,黄河流域水质污染日益加重。黄河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左右岸、干支流与上下游一体化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不断提升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从水量上说,近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径流量日益减少。2013年黄河径流量减少32%~50%,2014年黄河出现罕见的全流域性干旱,2015年黄河干支流径流量为50年来的最低点,2016—2017年径流量保持低位运行,径流量减少削弱了干流对污染物的稀释能力。
黄河全域人均水资源为530立方米,低于水资源困乏地区水资源标准(1000立方米/人)。且全域水资源利用较为粗放,工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40%生态警戒线,这是干流径流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从黄河健康运行来考虑,整个流域需要“活血化瘀,舒经通络”,合理拦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维护下游的生态安全。
从水质上看,黄河流域流经我国一次性能源(煤炭与石油)主要生产与供给基地,尤其是中游流经晋陕内蒙古能源化工基地,煤炭产量占全国的70%。黄河是中国西北、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的重要水源,承担着占全国15%耕地面积的灌溉任务(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汾渭平原、华北平原)和12%人口供水任务。近30年来,排入黄河的废污水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21.7亿吨,增加至90年代初期的42亿吨,2016年为43.37亿吨,2017年为44.94亿吨,废污水大量排放是黄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污染最严重的河段集中在中游,主要超标指标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等指数。与干流相比,支流污染指标显著增多。《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指出,与2016年相比,黄河干流支流水质都在下降,支流水质为中度污染。这些数据说明黄河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黄河污染表象在干流,根子在支流。源洁则流清,支流比干流污染严重且对干流水质影响很大。2018年对黄河兰州段以下的主要支流进行了研究(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伊洛河、沁河、金堤河和大汶河),发现中下游大型支流汇入干流的水体是导致干流污染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流经晋陕内蒙古能源化工基地的黄河一级支流中窟野河、无定河、汾河以及下游的金堤河和大汶河生态风险较大。分析水体环境微生物发现,金堤河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物种丰度均为最大,病原微生物数量大,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另外,农业面源污染也是黄河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近期研究发现灌区土壤中重金属浓度与黄河水中重金属有显著相关性。
从泥沙上看,黄河中游穿越黄土高原,左右岸是风成堆积而成的疏松黄土。由于土质疏松多孔,易于侵蚀,因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一直是全球最为严重区域之一。黄河泥沙表象在黄河,根子在黄土高原。为此,国家制定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治理的分区治理方案,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有效减少了入黄泥沙。20世纪50年代至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经历了坡面治理、沟坡联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还草等四个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2000年至今为退耕还林还草治理阶段,植被从1999年的31.6%增加至2017年的约65%,有效控制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入黄泥沙减少至2亿吨左右。未来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结构,巩固现有成绩。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8月上)
相关文章:
- [ 法治实践 ]渔业船舶事故多发频发 三部门约谈辽宁省和大连市人民政府
- [ 法治实践 ]国家发改委就《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公开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
- [ 法治实践 ]截至11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2.3亿千瓦,同比增长14.4%
- [ 法治实践 ]全国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数量突破100万辆
- [ 法治实践 ]1年期、5年期LPR均维持不变
- [ 法治实践 ]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开展查处涉研考违法有害信息专项工作
- [ 法治实践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欧盟第15轮对俄制裁列单中国企业和个人事答记者问
- [ 法治实践 ]秋粮旺季收购超1.6亿吨
- [ 法治实践 ]财政部:强化制度执行 进一步推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提质增效
- [ 法治实践 ]国家发改委:本次国内成品油价格不作调整
相关推荐:
- [ 法治实践 ]欢度国庆节 喜迎二十大
- [ 法治实践 ]众智三晋 聚势前行 山西省室内装饰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二次会议 暨家居行业双优品牌榜单活动圆满召开
- [ 法治实践 ]如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强调“五个牢牢把握”
- [ 法治实践 ]晋源区政协举行委员工作室揭牌仪式
- [ 法治实践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全面加强军事治理 以高水平治理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
- [ 法治实践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山西落地生根 齐心协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崭新业绩
- [ 法治实践 ]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 法治实践 ]省委召开第111次疫情防控专题会
- [ 法治实践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丨开创维护国家安全的崭新局面——新时代中国维护国家安全述评
- [ 法治实践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